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浅谈堂区修女和神父身份的自我认同>

从圣召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谈圣召

前言
1、为何要讲这个的题目
2、心理学与灵修的关系

第一讲 堂区修女和神父身份
一、对身份的理解
二、堂区修女和堂区神父的身份
三、中国教会的自我认同感

第二讲 圣召发展心理学(一)
一、生长期----原始的经验(01-17岁)
二、培育期----分辩与肯定(18-25岁)
三、成长期----理想与现实(26-45岁)

第三讲 圣召发展心理学(二)
四、维持期----成就与困扰(46-65岁)
五、成熟期----知天乐命在晚年

第四讲 自我认同中几种偏差
一、无耐型
二、俗化型
三、对抗型

第五讲 影响自我认同中的几种障碍
一、潜意识的影响
二、身与心的张力
三、阴暗中的教会

第六讲 如何才能走向身份自我认同?
一、寻求有辅导者的帮助
二、了解心身成长的历程(艾瑞克森)、治愈在成长中的死结
三、情绪在认同中的调适
四、平衡看待修道的过程
五、加深原始召唤的反省---让情感在主内划向深处
(若21:1-18)

结语

* * * * * * *

前言

1、为何要讲这个题目?

2002年10月1日我领受了铎职,成为一个教区神父。在近3年的铎职生活中,自己虽然没有经历生命的全部,但是那短暂的风雨已让我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过等我迷途知返向上主表白 “在与主相爱上,自己是一个不倒翁”时,我对自己的身份肯定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认同。“人之所是远超过人的所无”(梵二),真的修女神父身份不是有什么,而在于本身是什么。

修女神父奉献的意义在于“是”,而不是“有”。不过我发现同道的很多人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出现一些自己也不知为何的思想言语行为,不仅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负面的因素,更让本来就受伤的教会显得显得更加脆弱。因着自我这点微薄的身同感受,我自己的堂区举行的一次修女神父聚会上,分享了<<堂区修女和神父身份的自我认同>>题目。

当时我的同学李神父就让我来给自己的教区的修女,做一个有关心理学方面分享。后来他给我打电话,我就给他说还是讲原来的题目,自己会在原来基础上再补充一些资料,来弥补以前的不足之处。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更加感到唯有奉献于主的人体验到自己身份是什么又能达到认同时,才会对基督死心踏地、忠贞不贰,更会在教会里安身立命的乐趣和知命乐天的动力。

2、心理学与灵修的关系

梵二以后,在圣召上非常强调培育人格重要性,自然在灵修运用了很多现代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说心理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了解人性,也可以封闭人性,关键在于人的是否会选择。可以用个比喻说明灵修与心理学关系:人心象一块地,心理学象一把锄,它可以翻开(心)地里面的东西,让人看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不过要使之具有肥力和滋养万物生长的良田的需要灵修的促动。灵修就是使人心与生命之源相交相遇过程,并能使人心得到改变的动力。只有心理学的知识,而没有灵修的体验,就是等于人只有四肢而没有头脑和心脏。灵修会使心理学在人的成长上具有属灵的价值,心理学会促使人在灵修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

在我修院的生活,有好多恩师给了灵修上我所需要的培育。他们多是心理与灵修方面的专家,心理与灵修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如今从圣召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谈修女神父的身份的自我认同,我也是受他们 影响而已。在这里我要感谢他们在修道路上的陪伴,求主降福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讲 堂区修女和神父身份

一、对身份的理解

1、对身份的几种误解:

有一个教区以前本来天下太平、上下团结,可是竟出现了两个主教,老主教不退,新主教也不让,弄得神父和教友也分裂了。两派之间出现文斗,更让我人伤心也出现了武斗。他们都是快见天主的人了,可是他们放不下“老脸”,在晚年为教会做了些糊涂事。

在教会里,有好多人以世俗上观念来了解身份,以致于出现如下的偏差:

(1)身份是一种“地位”的象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法利赛人

福音:谦卑(小孩) 玛9:33-37

(2)身份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呼风唤雨,为所欲为法利赛人

福音:仆人(洗脚) 若13:12-17

(3)身份是一种“金钱”的象征:阔气排场,前呼后拥法利赛人

福音:神贫(虚心) 玛5:3
富人难进天国 玛10:23-25
一心不能二用 路16:13

2、对身份观念的澄清:

(1)身份决定 什么?

身份决定了你是一位修女或神父,天主透过教会的圣事或圣仪庆典会给予人一种身份
修女 终身愿的典礼(圣仪)
神父 圣秩圣事庆典(圣事)

(2)身份不能决定什么

a.不能决定你会得救
为得救不必做修女神父
糊涂的童女 玛25:1-13

b.不能决定你会一辈子快乐 有气无力、无可耐和的人大有人在
快乐不一定会一修女神父划等号
快乐有源于心灵的单纯和依赖 玛6:26-31飞鸟和百合花

c.不能决定你会永远忠诚侍奉主,热心服务教会
心猿意马的人不是没有、而号称悠闲女人男人的也不少 、半路相失的人虽少也有
忠诚和热心不一定会永远与修女神父握手言和
忠诚来自与主相爱的深度、热心源于对主的赤情

(3) 身份到底是什么?
身份是使命与责任的合一
耶稣受洗 玛3:13-17天父的爱子

二、堂区修女和堂区神父的身份

1、堂区修女的身份

(1)基督的净配 修女发愿时,会用一个“戒指”来表达此生与基督的关系,即用婚姻的形式来说明修女的首要身份是“基督的净配” 。
今生不二属,白首共此心

我爱我主
a.切忌为某物 会衣或其他(常识、地位) 表面(心中失落的一环)
b.切忌为某事 家庭变故或感情失落 移情(心中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
c.切忌为某人 为老神父修女或父母 安慰(哥哥,姐姐和妹妹)

(2)修会的成员 修女发愿时,会接受会规以此表达归属修会的一个团体,以后将用修会的神恩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心存修会有家,姐妹情深归心

我爱我家
a.培养修会是我家的意识 修会是我家、我家在修会
b.尊重与包容长上的一切 尊重源于天主的上智包容基于人性的欠缺
c. 姐妹手足情深胜似海洋 同性友谊是可求不可遇

异性友谊是可遇不可求

(3)堂区的多边天 堂区修女是经教区主教同意,由修会派遣到协助堂区主任(本堂神父)进行各项牧民工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我爱我的教友
a.不卑不亢 不是保姆,不是打工妹,不是雇员
b.尽其在我 做能做做之事,说能说能之言
c. 爱不讨好、处而不同

2、堂区神父的身份 主教是基督的代表(vicar参ccc1558),神父是基督第二(司铎是主教圣职的合作者,助手和工具参ccc1562,1567)。基督与教会关系犹如新郎爱新娘一样(弗5:25-27),主教在接受职位用“戒指”就是用婚姻图像表明主教与教会的关系。做为基督第二的司铎的身份:

教会是我家 我家在教会
a.教会的净配 我爱我教 忠贞不渝、
b.教区的成员 我爱我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堂区的负责人 我爱我堂 尽心竭力、呕心历血

三、中国教会的自我认同感 爱我中华、爱我教会

1、福音进入中国三个时期

唐朝景教 公元635-845 210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元朝方济各会 公元1245-1343 98年
明末耶稣会 公元1552(圣方济沙勿略)-1582年(利玛窦1610年)-2002年 450 年
明末清初 生长
清朝后期 考验(教难)
清朝末期 发展和困扰(殖民与教案)
民国时期 再发展 (梦想与幻灭)
新中国时期 结出了“爱国会”—个我们永远也尝不透的苦果!

2、“爱我教会、爱我中华”的祈祷文

“我爱我的教会,我爱的我的中国”,不过在面对历史的创伤和正视现实的困境,我不得不说:自从1552年圣方济沙勿略踏入中国的大门406年之后,教会在中国大地上结出一个醋酸的“果子”。可以说“爱国会”是一个我们永远也尝不透的苦果,也是一个我们永远抹不掉“原罪”,也是我们世代的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教会儿女要永远背起的历史重负。因为这个苦果包含了先辈太多的辛酸和泪水,也包含了同胞们更多岐视和误解!做为一个中国人,又做为一个教会的儿女,我只能向上主发出多情的哀怨和苦诉说:
主啊!在还没有选择时,你的上智已让我们脆弱的群体要肩负所有的一切!
面对过去我们真的不能改变什么,只能吸取痛苦的经验,
面对现在我们真的不能接受罪名,只能承担历史的重负,
面对未来我们真的不能保证什么,只能相信一切将好转!
主啊!我不能力挽狂澜,
我只能尽其在我。
我不能扭转乾坤,
我只能星星之火。
我不能指指点点,
我只能吐些爱火。
我不能模棱两可,
我只能忠贞不渝,啊们。

第二讲圣召发展心理学(一)

人自幼至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圣召就是产生了,并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生长,壮大和成熟。做为奉献于主的,圣召在人的心路历程中会经历那些发展呢?

一、生长期 原始经验
1、年龄段:1-17岁
2、孕育圣召产生的因素:

a.家庭的信仰氛围:
圣召的摇蓝是家庭,爷爷奶奶的热心,父母的表样会对子女一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例如:很多神父修女,都是在家庭里受到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后,蒙发了做神父修女原望。

b.同龄群体的影响
看到有同伴进入修院,自己也会心动跃跃欲试。这个阶段的孩子同龄人影响会超过大人。例如:我进了修院之后,姐姐本来在外面工作,结果她回来了,也进了修院。

c.神父修女的榜样
神父修女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完美人物,神父修女在教友中的地位和爱戴,也更会吸引孩子想往。

d.幼小心灵的经验
天主也会在这些幼小的心田上播下爱的痕迹,可能性是梦境,也可能是奇遇。

3、孕育圣召的心理
a.相信者 喜欢圣人故事,特别是有关小孩
b.幻想者 我能不能看见天主呢?我想爱小耶稣怎么办?
c.模仿者 学神父做弥撒的样子,学修女走路的样子
d.行动者 我要做神父修女,要进修院

4、进入修院 天真烂漫、一心一意

二、培育期 分辨与肯定

1、年龄段:18-25岁

2、受教中的圣召心理特征

a.热火朝天的赤情
例如:做九日敬礼等到神工
b.争分夺秒的学习
例如:为考好成绩,加班加点
c.心灰意冷的低谷
因各种内外的影响,成绩、孤苦、打击、冷漠、神枯等,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
d.渴望外面的世界
什么时候才可毕业啊!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里面的环境真苦闷。

3、困扰圣召心理几个因素
a.学习竞争的压力
b.人际关系的孤独
c.同路相失的触动
d.爱心教会的冷漠
e.培育老师的欠缺
f.沉重肉身的张力
性的困扰,胡思乱想

4、影响肯定圣召几个因素

a.冲破无神思想的羁绊
无神论思想造成的认识的不完整,怀疑信仰的部分内容。
b.分辨原始经验的纯度
圣召的分辨,鉴定是否有圣召,是否适合做神父修女? 坚定与流失
c.得到知性培育的完整
知识不仅要有完备的教会神哲学的思想,还应该有广泛的社会知识系统(历史、地理、天文、科技、社会等)
d.平衡灵肉成长的体验
灵性与肉性之间有一种张力,不好感受会影响思想的妄动,也会让生理上的冲动出现动荡。(幻想与自慰)
e.具备与主情感的投身
修院里培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体会到与主的感情以,与主心心相印的美好。

5、走出修院 胸怀大志、满腔热情

三、成长期 理想与现实的困扰

1、年龄段:25-4

2、工作中的圣召心理特征
a.激情似火的岁月
25-30岁人的生理处于最旺盛期,新官上任三把火

b.事业成就的高峰
25-45岁人的事业成就最佳时期,修教堂、领洗教友的多少

c.身份角色的转换
在起初心理不适,在习惯中自然接受,不过会变得让人感觉有点世故。

d.心理身体的疲劳
长上的安排、教友期望与自身的理想而错综复杂的压力 ,就会让其工作上会是个狂人 ,自然繁重的工作带来心身的疲惫。

e. 性欲自制的妄动
出现第二个困惑期、青春期的心理再次萌动(自慰)
男性由冲动转为安慰 女性由萌动转为觉醒
例如:有位老主教称之此时为“干柴、烈火”

f. 祈祷与工作失衡
缺少部分或全部,无规律。日课由大变小(学生时代希望大的),

g.领受圣事的干枯
人在源泉旁仍渴,在圣事中只觉得表面化,好象是走形式一样。

3、冲击圣召心理几个因素

a.知性与实践的距离
知识上高智商,实践上低能儿 不会讲道理教唱歌曲
有人说修女神父是一个“张口饭”工作,我当然不同意这样 的观 点。不过当一个修道人真的成了“低能儿”时,自然会对心理圣召的肯定发生疑惑。

b.做人处事上的欠缺
初入社会会碰壁,一定的。大部分人会将失败转为经验,不过有些人不会做人处事,放在哪里就会将问题带在哪里。当成了问题的神父修女时,自身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在教会里呆下去?

c.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满腔热情地付出,结果却事与愿违,天工不做美。不仅没有肯定,却是意想不到的打击。

d.教会大家庭的无情
长上的不理解
同道的嫉视和相轻
教友们的是是非非

e.情感妄动中想出墙
在无情教会里感到没有安慰时,一个有情的人出现了(教友或者修女神父)。尝试一下感情,是去是留?这是最大冲击,也是最难度过的一关!因为是内在的心动了,而不是外在。会有三种结果:一是经不住诱惑,离开圣职界,年龄多为28-40岁之间的人;一是经住了考验,坚定自己的圣召,走向更成熟的路子;一是无耐地留下来,不过仍会欧断失恋,双重人格地生活。
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啊!

4、决定身份的自我认同最关键几个方面:

厄玛乌门徒(路)
a.归心于主 荡子回头
迷途知返 → 珍惜被召 → 感恩图报 → 一生祭献
b.祈祷工作
祈祷是工作的意义,工作是祈祷的表达。
没有祈祷的工作是奴工,没有工作的祈祷是死的。
c. 我爱我家
教会是我家 我家在教会 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修会是我家 我家在修会
5、自我认同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使命与责任此时在神父修女身上应有了完美的合一。

第三讲 圣召发展心理学(二)

四、维持期----成就与困扰(46-65岁)

1、年龄段:45-65岁

2、成就中的圣召心理 一生中成就的高峰,不过生理上也是走下坡路了
a.工作上成就感:堂区的建设、教友信仰的提高
b.心智上稳重感:做人处事稳健自信
c.灵性上成熟感:与主的关系更亲、更深、更久,享受到团体生活给予的快乐。

3、困扰中的圣召心理 中年危机
a.更年期的心理转变 指因生理的变化引起心理和身体状态的改变。
有些人称之为“第二个青春期”,又称为“多事之秋”。女性为45-55岁(即月经紊乱直至停止)表现非常明显 ,男性为55-65岁(即生育能力下降)会迟点,不太明显。
表现症状:头痛、厌倦、烦燥、抑郁、焦虑
对修道人的影响:脾气大、情绪化,不愿服从,我行我束。

b.同道中的明争暗斗:孔子说:“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
中年人涉世已深,有自己的主见和关系网,彼此容易产生“同行相忌”,“窝里斗”的现象。实际上教会里,常常出现这样可悲的事情。

c.自我形象的担心:
人到中年,对自身的变化特别的敏感,甚至出现的病态的夸大,头发变白、身体发胖、皱纹增多……此时修女神父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多吃点维他命的营养品,就只可以了。要是病态过分注重,就不好了。例如:有些修女常常回家,一住就是好长时间,说要看病;有些神父也是如此。

d.被压抑情绪的爆发:
在成长中,那些常常忽视自己内在的感觉,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人,会带着多年被压抑在心结进入多事的中年后,就会随时爆发,甚至会演变成心身的病态。

例如:一位修女幼年对母亲不满未能平息,可能此时对自己的长上感到厌恶。年轻时可以控制自己,很温驯,可是到中年时她会变得消极不合作。神父也会如此类似 现象。

4、安身立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什么?就是明白了自己的可为与不可为,也就是能力与无能,从而在信仰内安身立命。我们真的不能改变什么,因为改变不是人的能力,改变而是神的作为。神有自己的日程表来改变一切。每个神父修女的角色就是洗者若翰,为主的教会尽其在我,为神的改变提供恰当的环境和时机。

五、成熟期----知天乐命在晚年

1、年龄段:65岁以上
孔子说:“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老年是智慧的年岁,也是生命成熟的季节。

2、影响成熟的心理:

a.身体的老年多病
营养保健品,延年益寿。各种病症,让其心身受到严重的折磨。

b.空巢中的孤独感
多年来一直被教友生活中间,一但一个人在时,难免有“孤苦伶仃”的感觉,尤其是老人。“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来烦,重复罗嗦,喜好忆旧,固执已见。

c.不愿退的自得 感 孔子说告戒说:“老年戒得”
老年人的悲哀莫过于“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 如 一年”的感叹,不愿 放手。有些神父修女晚节不保,做了糊涂事。例如:老神父争当主教,老修女伤害小修女。

3、成熟的心理状态

知天乐命在晚年,坦然接受岁月不饶人事实,不眷恋往日的成就。对自身心理及身体的退化不认为是自身价值的减退而是真诚认定个人的献身并不在于任何成就,而是基于在主的爱的里。活在主的爱内,是生命的圆满,也是价值的丰满。如今是自身与生命之主相遇最美的春天。

a.自身的病苦是一种向天父的祭献,可用来弥补主在十字架上所欠缺的部分。

“爱到深处无怨尤”,不怨天不忧人,只向主发出感恩的赞颂说:
主啊!虽然我痛苦万分,我仍然保持信心。
主啊!我把我自己所有一切都交在你的手中。

b.培养教会接班人,该放手时就放手
“夕阳无限好,已是尽黄昏”,“山阻石烂,大江毕竟东流去”,自己终究要离开此世。教会要生存,就必须有好的牧人带领。本着为教会负责的心态挑选适合的人选锻炼,并上报圣部。

c.归根复命与主相依度晚年 青年是梦想,中年是做事,晚年是默想
例如:已故广州教区主教邓以明说:“我的坐牢是初学的延长!”
已故南昌教区主教周济时对政府的官员说:“我不要当中国的教宗,而要当世界的教宗!”,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已故教宗若望保录二世说:“我很快乐,你们不要为我哭泣!”

最后我想借用我的老师徐可之神父一首的小诗结束:

平生无大志,惟求不愧天,
六十寒暑尽,微衷颂加年。
加年复何望,坐卧随遇安。
形色秋风去,真如落叶还;
耳顺皆妙旨,悠悠复本源。

第四讲 自我认同中几种偏差

在圣召心理发展的历程中,每个阶段的都有不同的特征,做为度奉献生活的人应吸取每个时期所需要的灵性和知性的滋养,达到身份认同。同时在阶段之间有一种不可断的连续性。若中间一环缺少了,会影响下一段的成长。特别是在培育期(18-25) 中,若出现问题,以后的几个阶段要正常完成就非常困难。不仅在培育期,就是在成长期(25-45)维持期(45-65)和成熟期,都会出现如下的几种偏差:

一、无耐型(不冷不热,只求自保)

记得我在修院里,一个神师给说自己常到修女院上课。他发现一位修女每次都有气无力,别人说笑她在一边远远地发呆,真象一只生病又被淋湿而躲在墙角的“温鸡”。温鸡,死死不了,活也不旺。

1、没有方向感,不知做什么?

修道修道吃饭睡觉,
白天看星星、晚上看月亮,
混日子
例如:我在修院时,修士和神父们叫一个神父“阿混”,后来没几年他就离开了教会。

2、福传无力感,不知怎么做?

常来常常来,不来常 不来。
热心常热心,冷淡常冷淡 。
例如:有些神父修女常常苦于不知如何开展堂区牧灵工作?如何才能将教友带领的热心起来?

3、寻求安慰感,不知想什么?
当一个修道人在牧灵事工上挫折不断,教会里面的找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时,就会自然心灵感到空虚和苦闷,难耐孤独的生活,就会胡思乱想,到不属于自己的哪里找安慰。

还俗队伍者年龄多为25-40岁,为此我的神师将这25-40岁称之为“意乱情迷在中年”,或者离开教会或者双重身份。最可怕是双重身份的人在教会里存在,那是一颗随时爆发的“定时炸弹”!

二、俗化型(身在教会,心在红尘)

台湾耶稣会的朱秉欣神父将神父化为三个类型:可怜、可惜和可爱,其中形容“可惜的神父”是:“贪吃好喝时常酗酒的朋友,时常送礼巴结上司的小人,爱好观光旅游的朝圣者,迷于电视电影的艺术家,要钱不要脸的守财奴”。生活在日益俗化的世界里,神父修女曾自信会自己能出污泥而不染。在这方面,修女要比神父好的多,不过我提出来让大家借鉴。

1、观光旅游者,不知跑什么?
放下教友不管,自己去游山玩水,一走就是一个月甚至更长。

2、追求新潮者,不知穿什么?
世俗人会想今天上班时穿什么,会在镜了前试试这个那个。若神父修女变成了这样子,那可是一种悲哀的开始。说明已有了自我迷失的记号,应该醒悟调整一下。

3、沉迷逸乐者,不知求什么?

在电视录像前消磨时光,泡在网上聊天打发时间。网络生活是有两面性,好的促成你的成长,坏的消失你的自我,要学会善用。整天在上面时,那是一种病态。
例如:有个修院里,一个学期下来一个班上有好几位同学患了肺结核病,原因他们在星期天在外面的网吧里。

4、讲究排场者,不知爱什么?
爱扎势,穿要名牌、高档,前呼后拥

三、对抗型(我行我束,不愿受教)
有人说:世界不好管的人是有两种,一是知识分子,一是神父修女。虽然话是难听了,但是也能说明一些事实。

1、平等成了划一
有一次,有位修女给教友说:修女与神父是平等的,修女不是神父管的!后来教友把这话给神父说了,我想想后果会什么呢?当然修女与神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上下高低贵贱的分别,这点上修女的话是没错。错就错在她意为平等就是神父与修女一样,她的那句话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友不明白修女的意思,以为神父与修女有什么意见,给堂区工作进展造成了影响。

人生来是平等的,差别只在于工作。不能因为工作的差别,自己就感到自卑,这也是一种认同上的不成熟。在修会里,有从事各种不同工作的修女,担任着不同的职务来使修会的事务运作。你只要永远明白工作和职务决定不了什么时,就会安身立命、只得其乐。

2、独立成了对抗
一次上海教区金主教对修女讲话说:“修女们错误地认为独立就是自由,绝对自由。”独立若成了自由就会势必成为对抗,那是主教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修会不愿意看到的,因为那样的话有碍教会的发展。有些神父在堂区搞“山头主义”,不服从教区的领导;有些修女也是我行我束,不听从长上的指派。

3、彼此是是非非
修女之间若闹意见 ,神父之间若有纷争,神父修女若有是非,那是一件伤心的事情。记得在一个堂区有四位修女,他们吃饭时各在四个角落,神父进来自己进来时见势不妙端着饭走了。记得有位修女一次给我说:神父不再想包容了,我说包容需要流血。唯有一个团体有了包容和理解,才会有希望。

小结:在培育期里,圣召若没有足够的栽培,那么以上所说的三种偏差,它会在人的各个时期以不同的程度强度出现。当自身感到如此时,自己就要认真对待,来谋求自身的和谐。若错过了调整的时期,等进入晚年,要调整就很难了。最好是在培育期(18-25)在分辨中达到自我身份的肯定,在后来发展中就是遇到挑战,也会痛苦中获得认同的美果。

第五讲 影响自我认同中的几种障碍

我们要问在圣召发展的路上有哪些因素影响自我认同呢?当然有很多种,现在我仅举出下列潜意识、身与心的张力(性)和阴暗中的教会三类给予说明:

一、潜意识的影响

1、意识与潜意识Frued

a.意识是指人运用感觉、思考与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周围的环境中、人地物的综合认识。

b.人的意识历程:人的意识犹如浮着的冰山一样,水面上的冰山人都得见是一(别人和我都看见),与水相接的平面是二(别人看见,我看得是清非清),在水平下的更大的冰山是三(别人和我都看不清)。第三种就是所说的潜意识

c.潜意识:指长期潜隐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和恐惧等复杂情结,因受意识压抑不为人所知所觉。在潜意识里,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人的潜能,二是阴影。一般人的潜能发挥 出不到10%,也就是说90%以上还没有发挥出来。

2、潜意识是阻碍生命成长中的死结还是活结?

潜意识按荣格深度心理学讲就是阴影,也愿意说它是成长中的死结。潜意识犹如玫瑰花一样好看,但有刺,会伤人的,但刺也是玫瑰花的一部分。不过从艺术家眼光看,一件美的作品就有其凹面凸面。我们说潜意识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也是我们人格中一部分,如果我们否认、忽略或对其一无所知,就会痛苦自己伤害别人。我们应设法认识它,将它提升意识层次,这样就又可能将它变为生命活结,而不是死结。

3、潜意识的特征:

a.起初性:童年的伤害
b.长期性:幼时的创伤埋藏在心底,情绪被压抑,又加上多年的负面东西压得更多了,
c.隐避性:本人 和别人都 不觉察,只感到也不知为何如此 ?
d. 压抑性:在意识层下自动隐藏起来,而让你没有觉察。
e.破坏性:若潜意识没有得到发现,提升,死结没有获得治愈,那么它会幽灵一样随时侵害人的心理,干扰人的情绪,搅扰你的处事为人,而你也不知为何如此。
f.负面性:没有得到治愈的潜意识(或称为情结),它会产生两种结果:
一是恐惧意识,会让你与人交往常常怕走向深入,关系常常表面化,这样他会觉得有一种安全感。为何如此?实际上源于心灵在童年的伤害所致。
一是占有意识,会死死抓住任何一根感到的救命稻草,还是紧紧不放,让别人感到极为地不舒服。为何如此?实际上源于心灵在童年的缺乏所致。

 4、举例说明:

a.修女,我怕和别人交朋友?
b.一位修士,在修院里对长上特别反感。
c.问题修女神父真的问题在哪里呢?
d.意乱情迷的人问题在哪里呢?

二、身与心的张力性

1、身与心的张力即性

<<爱情你我他>>里有一篇“性伴你一生”,人的成长中性是与你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可以给你生命带来喜悦,因为性的自然表达能滋润你苦涩的心灵;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你造成负担,让你本来动荡的情感面临崩溃的边缘,因为性也是一种原始的冲力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2、性心理发展的历程

童年 无性 过家家游戏和两小无猜
少年 38线
青少年 神秘与渴望
青年 伴侣与婚姻
中年 伴侣与家庭
老年 伴侣

3、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女性重关系 感受
例如:女生拉手,牢记小节,细细品尝
男性重个体 满足
例如:男生握手,粗枝大叶,专严思考

4、处理身与心张力问题的关键:

a.成已 (尊重自己)→情性融合,以情化性,将性内在化。
b.成人(爱惜别人)→自我界限,爱得明智,将性外在化。
若处理不好,会让奉献的心处于动荡,奉献的情游于激烈。

三、阴暗中的教会

1、“阴差阳错”的现实:

有时常是如此,不会管的成了管人的,会管的常常被人管。
例如:一个教区的神父形容在外地当主教的同学,说他当一个本堂神父还可以,当主教为他就犹如小孩背着一块大石头太重了。

2、“讲爱无情”的痛心

教会宣扬天主的爱,可在里面很多人却感到不被接纳,有时还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和侮辱。
例如:香港教区关俊堂神父,主教同意他的选择于1997年离开教会,仍以神父的身份工作。他说自己的一位学生的神父想知道这样选择的理由,他做了解释。不过他最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感受,最担心是最后问的那句话:“你一个人住吗?”他说是,他随时补上一句:“那真要为你祈祷,让你免陷于诱惑!”当时他感到就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有一种自尊受到伤害的难受。

3、“庸碌俗化”的同行

对教会的事业能热火朝天持之以恒的神父修女很少,相反碌碌无为的大有人在,他们讲道有气无力、枯燥乏味,整天泡在不正当的逸乐中度日。让人感到可怕 的是双重的人格的人也在教会里也有,他们竞能心安理得地鱼目混珠,瞒天过海,苟且偷生。这样的教会还有希望吗?记得5年前,中国大江南北曾唱红了“火热心”,没有几年就消失了。相反最近几年教友们常常唱“谁合乎主使用?”,这一方面反应了教友们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影射了教会圣职队伍中的腐化。

第六讲 如何才能走向身份自我认同?

我们走向身份的自我认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寻求有辅导者的帮助

1、辅导者的重要
没有医生会给自己看病的,同样没有人会自己的成长的。特别是面对自己的阴暗面时,我们常常应该寻求有经验者的帮助。“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也是说明人这个道理。

2、接受辅导的心态:
a.信任:诚信是基础
b.开放:开放是条件

3、辅导者的角色
a.聆听者:对方的接受者
b.分辨者:对方的指导者
c.鼓励者:心灵的互动者

4、辅导者在圣召发展心理几个阶段工作范围
a.生长期----(01-17岁) 找潜意识的情结
b.培育期----(18-25岁) 分辩原始的经验
c.成长期----(26-45岁) 厘清困扰的真相
d.维持期----(46-65岁) 调整心身的变化
e.成熟期----知天乐命在晚年

二、了解心身成长的历程(艾瑞克森),治愈生命中的创伤
做为奉献于的人,首选要了解自己人性的完整成长过程,才能理解别人,帮助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人,自己会痛苦一生,而且会给别人带来不伤害。帮人基础有赖于自身人格的和谐和完整。

人是一个历史,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成长也是具有连续性,不可以越级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森(Erikson1920-)“完成生命的八个周期”,就是遵照的这样的理念。我们可以借用此理论了解心身的成长全过程,认识每个阶段存在的危险和机遇。

1、完成生命的八个周期
阶段 发展 关键 顺利与障碍 关系特征道德

(1)、婴儿期(2岁 ) 对人信赖与对人不信任 有安全感与焦虑不安 做母亲的人信赖

(2)、幼儿期(2-3) 活泼主动与羞愧怀疑  能自自控与自我怀疑 做双亲的人人自主与害羞有自信心与畏首畏尾 意志

(3)、戏龄期(3-6) 自动自发与退缩内疚 有目的方向与畏惧退缩 家庭的人目的
罪恶感 能独立进取与无自我价值感

(4)、学龄期(6-青春期)
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异具有求学处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邻居与学校能力力勤奋与自卑 欠缺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5)、青年期(12-18)身份认同与角色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 同龄群体 忠诚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

(6)、中年期(19-35)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的基础 伴侣
亲密与孤独 孤独寂寞,无法 和人亲密相处 竞争与合作爱

(7)、成年期(35-65)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分工与合作调理创新与守旧自我瓷纵,不顾未来

(8)、晚年期(65以上)
完美无憾与悲观绝望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我的人类 智慧
悔恨旧事,徒呼负责

2、举例说明 :

a.信赖与不信任:信任
给孩子换尿布,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让孩子要常常感到皮肤 的接触,用目乳喂养,让幼小的心灵能有一种被爱的安全感。
相反若缺少就会让其心理上和感情上欠缺了一环,孩子虽不会说,可用厉声哭声来反抗。

b.自主与羞怯: 自主
让孩子自己学走,不要太多干扰。
相反若什么都 管,怕帝怕那,会给小孩造成不太好心理状态。例如:一个孩子好 几岁不地、会走路,就是因大人怕把孩子摔了,就小心可柯护。

c.主动与内疚:罪恶感
偷吃东西,整天在外面跑。女生喜欢踢踺子,抱人家小孩。男孩喜欢制制作,改房子。
模仿 模仿电视中的大侠,“过家家”游戏(这点会影响整个一生对性的态度,对异性的态度 好奇或随便)。
相反:常偷吃东西罪恶 感,想不好东西的罪恶感。

e.勤奋与自卑:自卑感
逃学经验和打架,

f.认定与角色混乱
同龄群体中影响大于父母和长辈,爱名星和歌星,在模仿中获得一个心理位置。

g.深交与孤立
社会中的伴侣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年轻人的心理状况,做为修道人会此时此刻出现第二次情感的危机,或者走向深交,或者更加孤立(有时心理会扭曲)。异性之间交往成了话题,也成了走向成熟的标记。有没有可以深交的朋友成了修道路上是否能持久和快乐的最明显的记号。

h.创造力与停滞
是不是能跟上时代呢?还是吃老本呢?是欣赏年轻人还是小看他们下一代呢?

i. 自物通合与绝望
或者是知天乐命在晚年,也可能是怨天尤人?心里扭曲

3、治愈生命中的创伤:

否认→拒绝→困扰(讨价还价)→接受治愈(仰望十字架的主,设身处地问主若那时是他,他的感受如何?他会怎么做?现在主会怎么做?是我让停留下来还是改变?)→成长的起点

三、情绪在认同中的调适
记得在一个堂区有三位修女,其中一个年长点,也是他们的负责人。做为长上,她的情绪不太稳定,常常大动肝火。一次因为有点事情,三个人团体弄得很不和谐。其中有个姐妹,还是她的亲戚,给她说是她的不对,结果没想到她当时就一把掌就打在那个修女脸上。为一个修女那是多么大的伤害,也因为这件事情两家也闹得不好了。事后她对那个修女说:“对不起,当时我无法控制自己情绪!”

1、情绪的了解
a.情绪的正确概念 是对发生物的评估:有益,就亲近;无益,就逃避。
b.情绪包括的因素
(a).对情绪的评估:红绿灯
(b).内在化的倾向:做与不做
(c).生理上的反应:加强或减弱倾向

情绪无好坏,犹如“水”一样,有危险肌肉会紧张,心里产生逃避;有好处身体感到舒服,心里喜欢接近。

2、如何处理情绪?
a.不合理的方法:压抑和转移
(a).压抑会生病 若用这样的方法,那么情绪就象一个气球,到一定的时间,就会有爆炸的危险。对于情绪不能用压抑和否认来处理,这样 会引起身体的疾病。因为心理上不适,会直接触及身体的各个机能。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b).转移会害人 在外面受气,回家老婆和小孩子遭殃。

b.合情的处理法:了解与疏导 大禹治水
(a).以情化情:用眼泪向上主发出诉求,或者在朋友前以泪洗面
(b).以理化情:体会某个情绪的全过程,如嫉妒、焦虑、愤怒、罪恶感等
(c).以动化情:运动、旅游、弹琴、唱歌等
(d).与人分享: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是找什么而是要一个了解自己的人

“茫茫四海人无数,知心能有几何人?与你相识是主恩,回报主爱真爱人。”
情绪若在人性成了快乐的源泉那是一件幸福而真实的童话!“快乐不在拥有中,不在黄金里;快乐的感受,居留心灵中”,这是一句名言。快乐是一种感受,金钱买不到,不是学来的,也不是谁可以给的。一切的情绪若我们能学习化解,就成了完成人性的营养品。在认同中会变为一个兴奋剂,更让我们与人的关系更有情、与天主相爱的更美丽。

四、平衡看待修道的过程

记得有个毕业修士,在教区做了神父工作了时间不长,一次朝圣回到母院。修院里神父让他给修士做分享:他讲了很多话,不过中心是修院里所学得知识,在生活中用不上。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气氛,结果修士们反映不好。若修院里东西没用,那么在修院里呆9年做什么呢?实际上这里主要牵扯一个神父如何看待自己修道的整个过程的问题?过去是伤害还是感恩?

若要达到自我身份认同的完美,就要从全部的过程中平衡看待修院 的生活,有快乐和自由,也不能否认会有伤害,也会有怨恨的感觉。生活本是如此,有喜有忧。在修道路上也是这样。对于一切皆是上主的恩典,“天主使一切协助爱他的人,就是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 获得益处。”(罗8:28),这是保录的情怀。可能局外人的伤害,我们容易接受和理解,而无法谅解那些“吃过我饭的人也举脚踢我”的现实。不过在信仰内,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会慢慢明白那些被天主容忍的伤害,也可能是走向成熟的最好东西。

五、加深原始召唤的反省---让情感在主内划向深处(若21:1-18)

做为神父,我为青年男女举行了好多次婚配圣事。在其中,我看到他们缔结爱的良缘,心中有无限的感慨和激动。让我感动地是他们彼此对宣誓:“我如今郑重承诺你作为我的妻子或丈夫,并许诺从今以后,无论环境顺逆,疾病健康,我将永远爱慕尊重你,终生不渝。”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是否能象他们那样对主赤心一片呢?
每个人的原始召唤都是一个爱的盟约,做为奉献的人要发现要体会到这点。有一个女大学生在网上问我说:“她想进修院,想知道圣召是什么?”。我说:“圣召是一种爱的感觉。”。“那你在爱中一定很幸福了!”,“当然了!”我说。在爱中生活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若望福音最后一璋若21:1-18,耶稣问伯多录说:“你比他人更爱我吗?”主问他要的是什么?不是其他的东西,不是知识,学问,金钱,教友的多少,而是爱的。爱是无价的,爱是不计多少,爱本身是无限大,也是无限小。爱才是圣召的原型,才是与主相遇的体验。

有爱、情会专一,有爱、情会为持久,有爱、情为海枯石滥,有爱、人间情、天人情才会进入海洋的最深处!
爱情中的持守-----神父和修女的身份

圣女小德兰说:我的圣召就是爱!神父修女的生活是一个爱的奥秘,没有一个可见的对象,他们却能以身相许,并以青春和热血来谱写这首爱的诗歌!因为我们与主
在爱中不期相遇,
在爱中一见锺情,
在爱中念念不忘,
在爱中刻骨铭心,
在爱中海枯石烂……

参考书目:
1、天主教教理
2、梵二文献
3、天主教法典
4、<<白首共此心>>  徐可之
5、<<生命的流溢>>  朱蒙泉
6、<<走在圣召的路上>> Philomena Agudo陈宽薇译
7、<<爱情你我我他(她)>>蒋范华修女等著
8、<<走在厄玛乌的路上>> 蒋范华修女等著
9、<<基本伦理神学>>   吴智勋
10、<<引玉集>>续集   上海教区主教金鲁贤
11、<<步入红尘>>    关俊堂
12、<<心理医生>>    易法建
13、<<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14、<<谁主沉浮?>>    林瑞琪

资料来源:
http://www.jiezi.cn/news/articleview/2005-9-13/article_view_330.ht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